帝国来守护的。
在见识到大明帝国的钢铁战舰之后,李朝完全放弃了抵抗大明帝国任何行动的想法,只想着跟在大明帝国后面获得一些福利。
事实上,在如今,李朝境内使用煌夏银钞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四成,煌夏银行成为了李朝第一大经济组织,几乎掌控了李朝的经济。
在这段时间之中,其境内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如今的李朝可是第二个拥有铁路的国家,虽然这些铁路第一百年是属于煌夏商会所有的,但却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。
而且,因为平安道租地特区的建立,大量的工厂在这里建立,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大明商人的涌入。
虽然现在大明帝国的劳动力也并不是很贵,但因为大明帝国正在不断提高劳动权益保护,他们的平均工资也是不低的。
而在李朝,则是可以肆意压榨那些工人的劳动价值,同时,因为尽管被压榨也是比之前生活更好,他们也不会反抗。
于是,这里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。
除了租地之内,李朝其它地方的矿产业和林业等也都发展迅速,大明帝国鼓励对外开采,所以对外购进入的矿产有着一定的优惠政策,使得这边的采矿业非常发达。
不管是什么行业,只要发展起来,肯定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,而且还是会给李朝带来一定的税收的。
因而,在这样的好的条件下,它得以迅猛地发展起来。
一起得到发展的还有扶桑地区,只不过,相比于李朝,那边发展的更加缓慢,最发达的还是当地的风俗产业,以至于为了规范其产业,不得不由大明帝国这边进行指定一些消费场所,以防止可能产生的疾病。
两地的捕捞业也是非常发达的,得益于大明帝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,各家各户也不要等到过年才可以吃一次鸡鸭鱼肉,平时也可以隔三岔五地来一顿鱼肉了。
所以,大明境内的海产品消费数目每个月都是呈指数式爆发增长的,当然,除了鱼肉海鲜之外,什么鸡鸭牛羊之类牲畜也是需求量非常的大。
崇祯时期还是小冰河时期,很多地方可能减产甚至没有产量。
崇祯二年设立了“农业种植受灾赈济专项款”,作用就是专门用来给那些受灾的民众给予补贴的。
这样一来,虽然可以减少伤农的情况,但对粮食的产量无济于事。
增产是唯一的解决途径。
耕地面积在官府的推行以及煌夏粮食商会的专门引导之下,直接在原来的基础上暴增三成。
三成,这个数字很多了,毕竟基数在那里,就这些土地,耕种用的农具和耕牛等都是不够用的,需要快速地增加。
解决粮食危机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增加其它食物的占比,其中从外面输入的农副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就是相当重要的一项。
其实单就捕捞业一项,大明开海之后,沿海地区的人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饿死的情况,除非是那种非常烂的,否则但凡是有胳膊有腿,不说跟着船队一起出海,就是在海边捡点东西,也不至于饿死。
尤其大明帝国还开办了那么多造船厂,各处港口日渐繁荣,只要卖点力气,就能够活下去。
对比周边的国家,比如李朝和扶桑人,大明百姓绝对是生活非常幸福的了。
底层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巨大,此时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也是非常的明显,这就难怪朝鲜国主李倧会露出那样的目光了。
这个小弟,当定了!
而扶桑慑于大明帝国的强大,则是对被占领的地区彻底放弃了收回的打算,至少短时间之内是没有了。
阅兵式完满的结束,唯一让朱由检感到遗憾的就是萧升没有在这里。
大明帝国已经进入了崇祯三年,西历